2018年5月10日,由山東大學研究生院、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主辦,土建與水利學院承辦的2018年第31期(總第696期)“稷下風”研究生學術講壇在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岩土中心會議室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受邀作為嘉賓,并作了題為《破壞準則與極限應變法在岩土和結構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本次講壇由土建與水利學院院長張慶松教授主持,學院部分老師及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壇。
鄭院士首先由彈塑性力學基礎理論知識,引出彈塑性材料受力的三個階段—彈性狀态、塑性狀态、破壞狀态—及受力過程中所遵循的屈服準則與破壞準則。基于材料破壞的定義與材料破壞的過程,他講到了破壞函數、破壞面以及三種不同的破壞條件:屈瑞思卡破壞條件、米塞斯破壞條件、莫爾-庫侖破壞條件等與材料破壞密切相關的内容。随後鄭院士又以混凝土為例,向在場的師生講述了如何由其強度求極限應變的方法,即通過建立計算模型、劃分大量單元體、試件受力試驗,再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拟可以得到某單元面貫穿導緻整體破壞,那麼該單元應變即為極限應變。結合大量的實例,鄭院士詳細介紹了極限應變法在邊坡、隧洞、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中的應用。最後他認為經過不斷的實驗與研究,無論是計算材料安全系數與結構極限承載力、進行材料抗拉強度試驗及混凝土應變監測等,通過極限應變法得到的計算結果與實驗結果相差甚小,與利用其他傳統方法得到的計算結果也比較相符,總而言之極限應變法是一種可靠的、值得大家積極研究的方法。
最後張慶松院長對鄭穎人院士的出席以及同學們的積極互動表達了謝意,并對此次報告進行了總結。本次講壇不僅僅開闊了土建師生的眼界,并且加深了同學們對于極限應變法的認識與理解,對土建學子未來的科研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在到場師生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壇圓滿結束。(文/蘇飄逸 圖/周慧穎)
主講人簡介:
鄭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岩土工程與地下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專家。曾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力學、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防護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科協副主席;現為顧問和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名譽理事長。長期從事岩土工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在地下工程和邊坡工程的穩定性分析與治理、地下工程圍岩力學、岩土塑性力學、岩土數值極限分析方法、區域性土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編與參編國标和國軍标8部,地标2部、發表論文500餘篇,論文被引用21300次,著作15部,獲中國政府出版獎提名獎和三個一百原創科技圖書獎,水利部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與三等獎各一項,軍隊及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十二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