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青春土建 >> 新聞動态 >> 正文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9日 10:30    作者:    點擊:[]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無怪乎孔子被推崇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荀子》記載的這段孔子觀水之慨,簡直涵蓋了水文化的各個層面。在孔夫子看來,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給萬物而無所作為,好像德;它向着低窪地勢流動,九曲回旋,遵循天地間的道,似是義;它浩浩蕩蕩不見窮盡,仿佛道;若有人掘開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即奔騰向前,好像回聲應和聲源一樣,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充盈着膽氣;它注入量器時一定波平如鏡,秉持法度;它注滿量器後無需用刮闆刮平,擁抱公正;它柔軟到所有細微的地方都能到達,洞察世間;萬物在水中淘洗,便漸趨鮮美潔淨,因而水又善于教化;它千曲萬折卻堅定向東流去,凝聚一切意志。

水無色無味無臭,無形無相無聲;流水随物賦形,不擇高下。不論所處的地方是平是曲,是方是圓,是高是低,皆能随着周遭變化而變化,不與外界争競;流水很少為外物所左右,它遵循自己的本性,看似柔弱,卻于柔弱中帶着“不易”的光輝。流水之智,是純淨無染、溫潤圓融的禅意領悟,是處變不驚、随緣任運的豁達境界,是自辟溪谷、春燕差池的智慧明燈。

翻開中國的文化典籍,幾乎所有史實文獻都蘊涵着豐富的水文化内容;對“水”的描寫、吟誦、歌詠,也一如那些被視為“永恒”的題材,成為世代文人筆下曠古不衰的文學母題。女娲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遠古洪荒、洪水滔天的傳說,在今天看來雖是一種“神話的感知”,但這種“原初層”的原始智力所獨具的文化體認,仍可使我們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而自國雅楚騷、漢賦樂府延至唐風宋韻、明清流變,也莫不在描情寫意上因水得勢、借水言志、以水傳情、假水取韻:或抒“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纏綿之戀,或托“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的莼鲈之思,或寄“乘桴入南海,海曠不可臨”的失意之怨,或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家國之悲,或啟“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的哲理之辯……一部中國文學史,倘從水文化的角度去審視,說它是滲透着“水”的精髓的人類文化史卷,亦絕非是方鑿圓枘、郢書燕說。叩經問史,朝山谒水,尋訪先哲前賢的白袍在曆史迷塵中舞動的弧線,我仿佛看見了那些屹立千年走馬的身影在文化山巅巍然不動,在山水間紛紛撫須微笑。

卡西爾在《人論》中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不可能過着他的生活卻不去時時努力地表達他的生活。這種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但它們全都證實了同樣的基本傾向。”以這一論斷去推論“水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水,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産生,在文化進程中演繹出豐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曆史的演替、文明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闡釋的一個“對象主體”,并使這一文化體系生發出一種特異的藝術光彩。概言之,中國文化中水的意蘊虛明澄澈、惝恍迷離,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即之如得、握手已違,恰如寒山子所雲“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當你與“幽松”的距離越來越近,你就走到了松樹中,走到了風聲裡;漸漸地,你就是一縷微風在吹拂,你就是一株松樹任微風拂過。

張愛玲先生曾言,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錢鐘書先生亦感慨,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并且荒謬得不能成立。面對沿途數不盡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陷入索取的深淵,迷惘失落常與所得成正比。為人若水,這看似玄妙莫測,但也并非望塵莫及。水善利萬物卻與世無争,而社會主流認知卻充斥着殘酷如《三體》中所述的黑暗森林法則。五行當中,水沒有金的耀眼,沒有木的筆直,沒有火的熱烈,也沒有土的厚實,但水卻可以冷卻灼熱的金屬,讓木船在其中航行,熄滅熊熊燃燒的烈火,潤濕廣袤的土地。君子理應取法于水、孜孜以求,拿得起,放得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現實中國可用八個字概括:新舊沖突、東西碰撞,即新舊文化的沖突、東西價值觀的碰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彌漫着“欲望、浮躁、拜金、逐利”的戾氣。張維迎先生在《博弈與社會》中提及,人類的合作遇到的困難,就是經濟學家講的“囚徒困境”,或社會心理學家講的“合作困境”。人們在交流交鋒交融的過程中,理應學習水的豁達,上善若水、至善至柔,澤被萬物而不争名利;學習谷的胸襟,上德若谷,上仰高山之氣象,下湧潺潺之流水,變零和博弈為互利共赢。

除卻無限拔高的精神層次,政治亦可于水文化中汲取養分。《國語》有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唐太宗與大臣讨論治國之道,也多次引用和發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君不見,古往今來多少官員,處江湖之遠時動辄牢騷滿腹、指谪時弊,慨然以掃除廓清、匡時濟世自期,等到一朝平步青雲居于廟堂之上,氣也順了、話也沒了,光顧安享尊榮,就像山中的小溪一彙入大河,就少了在山裡時的清越激揚之聲。回眸當下的政治生态,部分官員“高腳杯舉的多了,大碗茶喝的少了”,官職越升越高,和百姓的心卻漸行漸遠。泰戈爾在《魚兒和水的故事》曾寫到,魚說:“你看不見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中。”水說:“我能感覺得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中。”居廟堂者将民衆放在心上,民衆自然會把你捧在手中;倘不能順應民情民意、改善民生民利、纾解民憂民困,則“魚水情深”就會變成“水火不容”。

如果我們從精神的雲端放低視線,俯視水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則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态之基。如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确保河通水暢、江湖安瀾?答案不言而喻:水利。那麼,何為真正的水利?

水利絕非僅是工程學層面的某些建築物,抗衡自然力量的手段技巧,學習水利也絕非浸淫于圖紙參數,執迷于構造計算的僵硬過程,從而對水背後的文化棄如敝履,一派理工男的木讷愚鈍。真正的水利,是以水,利心,利這世界,利這世間的人們,綻放屬于水利人的圓潤水韻和薪火傳承的文化豪氣。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有言:“潛心積慮以求精微,随事體察以驗會通,優遊涵養以緻自得。”精微、會通、自得,我理想中的水利人,生命與學術應當是如此合二為一、渾然天成的。當水文化的光芒籠罩在堅實的理工宮殿之外,圓融如一的氣息會穿透一切阻礙,直達時代的内核。

這才是水利的文化意義,才是水文化的精魂。(文/厲雲越)

 

上一條:土建學院舉辦2019年元旦晚會 下一條:土建學院本科生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關閉

Copyright © 2018-2020    版權所有:ob欧宝体育在线登录-欧宝体育最新官网入口首页    [網站管理]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7923号    郵編:250061    電話:0531-88392446    傳真:0531-88392446    院長信箱:tjyzxx@sdu.edu.cn

網址:    E-mail:tjfdw@sdu.edu.cn    技術支持:奇賽信科

Baidu
sogou